近年來,建水縣委政法委緊貼群眾對社區服務治理的多樣化需求、多元化訴求和多維化追求,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實現的問題入手,實踐探索出“民思我想、民呼我應、民需我為、民訴我幫、民困我助”的社區服務治理新模式——社情民意氣象站,打造出集社情民意收集、分析、歸類、處理、評價、反饋為一體服務治理“閉合鏈”,把人民群眾對社區服務治理“心里愿景”變成“眼里美景”,使群眾安全感更強、幸福感更足、獲得感更高。
面對居民對社區服務治理新期待、新要求,針對城鎮社區面積大、居民小區多、涉及業務領域廣、服務治理人員少等困境,縣委政法委因時而謀能動履職,按照黨政統一領導、責任部門齊抓共管、資源力量優化配置、社區黨組具體實施、轄區成員共同參與的新思路,實踐探索出社區服務治理新模式——社情民意氣象站。
攤開社區民意氣象站結構“樹狀圖”,“氣象站”站長由各社區黨總支書記兼任,依據各社區內的居民居住人數、生活需求訴求和現有公共資源等,科學劃分出425個片區,并在每個片區設立“氣象點”,由社區工作人員、物業公司負責人擔任片區“氣象長”,從行政資源和社會資源培訓選拔出7200多名擔任“氣象員”,“氣象員”通過走訪、日常接待、個別訪談、專題座談、網絡反饋、熱線電話等形式,及時準確地獲取、收集各類社情民意信息,并以電話、短信、微信或直接到社區反映的方式,將矛盾糾紛、群眾需求、熱點問題等情況反饋“氣象站”。
遵循“治標”與“治本”“當下改”與“長久立”相結合的原則,以建立健全規章制度為抓手,分別為“氣象員”“氣象點”“氣象站”量身打造出可循可鑒的“三個五”工作機制。
打開“三個五”工作示意圖,“氣象員”在社情民意收集過程中遵循“五必報”履職:涉及居民人身安全和小區穩定的“急”事必報、依靠居民自身力量無法解決的“難”事必報、居民對小區管理有意見的“怨”事必報、影響居民安全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險”事必報、對小區建設管理發展規劃存在思想疑惑的“疑”事必報?!皻庀簏c”則是按照“急”事及時議、“難”事主動議、“怨”事適時議、“險”事重點議、“疑”事共同議的“五必議”機制,定期民情分析及時對民情進行處置?!皻庀笳尽辈扇《ㄆ谂c不定期召開“兩委”班子聯席會議、居民代表大會、居民小組會議等形式,“急”事立足穩定大局敏于跨前做、“難”事爭取上級支持敢于創新做、“怨”事堅持走訪疏導勤于日常做、“險”事整合社區資源勇于牽頭做、“疑”事聽取各方意見善于統籌做。
“氣象站”根據群眾訴求的性質、類型,在“社情民意簿”上做好記錄,并用“紅、橙、黃、綠”四種顏色區分問題的輕重緩急,按簡單問題小區辦、復雜問題社區辦、疑難問題提級辦、職權外問題協調辦的方式,構建出“底數清、信息準、權責明”的社區服務治理管理系統。
盤活社區行政資源和社會資源,從兩委班子成員、社區民警、熱心黨員、居民小組長、干部職工、退休退役群體、熱心公益事業人員等群體中選培出7200多人擔任“氣象員”,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與在職黨員“雙報到雙服務雙報告”,以“進千家門、訪千家情、解千家難、排千家憂”為抓手,創造性開展傾聽零距離、聯系零距離、服務零距離、互動零距離“四個零距離”和工作熱心、服務貼心、群眾放心、黨群同心“四心社區”服務活動,通過印制效能服務卡、組建志愿服務隊、建立一對一結對幫扶機制等形式,對于口角爭執、家庭矛盾、鄰里隔閡等小矛盾糾紛提供上門式便捷服務。
以社區黨總支主導,成立居委會、群眾黨員、民營企業三方參與的社區物業服務中心,探索制定了物業管理公司退出機制和負面清單,積極開展“支部放心物業”“誠信物業”評選,著力提升物業服務企業和工作人員服務水平,引導物業服務企業成為居民群眾的“紅管家”“貼心人”。構建“社區+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中心+網格”服務管理模式,實現了社區被動解決矛盾到社區黨總支引導物業服務減少矛盾的轉變,有效遏制了居民與物業公司矛盾糾紛日益凸顯的問題。針對流動人員、特別是留守兒童多的問題,社區成立了“青少年事務中心”,為青少年搭建一個便捷聯系的互動平臺,提供利益訴求渠道,定期邀請心理咨詢師為問題兒童作輔導,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以“晴、陰、雨、雪”符號為標識,讓群眾對處理過程和辦理結果進行滿意度評價,民情回訪人員緊盯群眾滿意“晴雨表”,對群眾評價不滿意的責任部門和負責人,逐一查清原因、理清責任、限時整改,對解難紓困和定分止爭表現突出的個人和單位,依據《建水縣人民調解組織調處民間矛盾糾紛“以獎代補”辦法的通知》給予相應獎勵。近年來,先后化解矛盾糾紛336起,幫助困難人群908人,收辦2600余件群眾救助事項,確保了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形成了“小區是我家、和諧靠大家”新風尚。